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电子

电子西街3号生产力大厦

邮编:710065

电话:029-81779380

029-81779380转802


箱:xatqkc@163.com



防微杜渐,守护文明印记:《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 学习

发布日期:(2025/10/15)   点击次数:63

防微杜渐,守护文明印记:《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

学习


国家文物局通知截图

      文物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系统提升文物建筑保护水平,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迈出关键一步。


导则核心内容脑图

一、何为预防性保护?

    《导则》明确,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是指通过调查诊断、专业检修和全过程记录,及时确认并保持文物建筑的保存状态,延长修缮周期,减少大规模干预,最大限度留存历史构件和信息。这一理念强调“防患于未然”,通过常态化、精细化的维护,避免文物建筑因小问题积累导致大范围损伤。

二、核心工作机制

      1.责任主体明确: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作为业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可委托省级专业机构承担项目管理,并指定责任设计师作为项目牵头人。

      2.三级诊断体系:建立日常巡查、定期诊断和专项诊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日常巡查由管理使用单位自行开展。

      4.定期诊断每年不少于两次,由专业技术人员执行。

      5.突发灾害或专项病害发生后启动专项诊断。

      6.专家决策机制:设立由管理使用单位代表、责任设计师和责任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对诊断结果进行审议,决策方式包括暂不处理、继续观测、专业检修或申报修缮项目等。


我公司项目作业现场


三、技术实施要点

    《导则》对11个关键部位提出具体检修要求,包括屋面、梁柱结构、墙体、油饰彩画等,并强调三大原则:

      1.最小干预:除民居外不得扰动梁架、斗拱等关键部位,检修量不超过总量10%。

      2.传统工艺优先:主要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仅在充分论证后使用替代材料。

      3.可逆性操作:临时支顶加固等措施需确保可逆,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四、创新与保障

    《导则》鼓励建立文物建筑料场和脚手架材料库,推广使用无人机、高空作业车等设备,支持开展小型保护试验。同时要求建立全过程档案记录体系,推广数字技术管理,提升信息流转和存档效率。

五、结语

      该导则的出台填补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规范性文件的空白,通过制度化、科学化的保护手段,推动文物保护从“救火式”抢救向常态化预防转变,让承载文明记忆的文物建筑延年益寿,永续传承。


我公司员工在项目现场进行文物扫描

(注:文中政策内容均依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提炼总结)


      我单位长期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调查诊断工作提供服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先进技术,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实现对古建筑大木结构的精细化“诊断”。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贡献力量。


附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https://wwj.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zcwj/bwgzwj/202508/t20250829_3560460.html

                                                                                            员工供稿:文化遗产数字中心

上一篇:芜湖市鸠江区文旅体产业链领导一行莅临我公司座谈交流 下一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731》观影活动